
金色的鱼钩 教学设计
一、教学背景与目标
- 教材分析
- 通过《金色的鱼钩》,学生将进一步理解红军过草地的艰苦生活,增强历史感和集体荣誉感。
-
提高学生对革命英雄人物老班长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的认识。
-
学情分析
- 学生在小学阶段已了解红军长征的基本情况,对于老班长的故事有一定的了解,但在具体细节上仍需深入探究。
-
在本课中,通过故事中的具体细节(如“鱼钩”、“煮鲜鱼野菜汤”的场景),激发学生对革命英雄的敬仰之情。
-
教学重点
- 帮助学生理解老班长如何舍己为人,体现个人的牺牲精神。
-
通过具体的事例,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
-
教学难点
- 学生可能难以准确把握“舍己为人的”核心内涵,需要深入挖掘情感因素。
- 在互动环节中引导学生表达真实的情感,增强情感教育效果。
二、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 导语(02:00)
- 教师提问:鱼钩是什么颜色的?它是怎么被用在这里的?
- 课件展示:金色的鱼钩作为象征,引出革命英雄老班长的故事。
2. 检查预习(05:30)
- 学生回答关于“金色的鱼钩”的问题。
- 教师点明:这篇文章讲述的是红军过草地时的艰苦情况和老班长舍己为人的品质。
3. 分段教学(08:45)
第一段
(1)内容理解1
- “鱼钩”象征革命英雄的英勇和牺牲精神。
- 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个“金色的鱼钩”会被赋予如此重意?
(2)内容理解2
- 教师引导:老班长是如何做到既不给我们吃鱼汤,又能让我们吃草根、咽鱼骨头?
- 引导学生分析角色动作与情感变化:
- 热爱革命事业的人会表现出怎样的心态?
- 在关键时刻(比如老班长牺牲时),他们是如何处理的?
(3)内容理解3
- 教师引导:通过这个故事,我们能得到哪些启示?
- 爱吃草根、咽鱼骨头的行为是否体现了个人价值?
- 老班长的这种“舍己为人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第二段
(1)内容理解4
- 教师引导:为什么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显得格外璀璨?
- 提及革命英雄的牺牲场景,增强情感共鸣。
巩固练习
- 学生自由表达自己最感动的句子,并进行分享和讨论。
- 指导学生将全文有感情地朗读一遍,感受革命英雄的精神。
三、教学总结
1. 教学评价(09:30)
- 重点评价:学生是否能准确理解老班长舍己为人的精神;
- 对情感表达和互动环节的表现给予肯定。
2. 指导学生回顾当天的教学内容,思考自己的收获与体会。
以上就是《金色的鱼钩》第一课时的完整教学设计,希望能帮助您更好地组织课堂活动!
内心活动?(4)划出小梁神态变化的句子,想象一下,他当时心情怎样?
(5)写老班长的一忧一喜,为什么忧,什么喜?这说明了什么?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第三段,学习老班长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2.通过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
通过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总结上节课的学习方法。
二.学习第三段
(1)老班长始终不肯吃鱼,仅仅是因为鱼太少了吗?
(2)为什么说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
(3)课文最后一句有什么含义?
在写法上有什么作用?
(4)课文写老班长,为什么用“金色的鱼钩”作题?
三.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把你认为最能表达人物思想感情的一段话找出来,试着读一读。其他同学讨论交流,可以补充改正。最后,把全文有感情地朗读下来。
四.巩固练习
推荐阅读
查看更多相似文章
